靜脈穿刺回血好但鼓包可能是穿刺角度不當、血管彈性差、固定不牢、拔針方法不正確、藥物刺激等因素,需要針對病因治療,可采取的方法有調(diào)整穿刺角度、加強血管評估、妥善固定、掌握正確拔針方式、合理選擇血管等。
1. 穿刺角度不當:進針角度過小,針頭未完全進入血管,部分藥液漏出至皮下導致鼓包。穿刺時應(yīng)根據(jù)血管情況調(diào)整合適角度,一般與皮膚呈 15° - 30°進針,若發(fā)現(xiàn)角度不對,應(yīng)拔出重新穿刺,同時對鼓包處進行冷敷,減輕腫脹。
2. 血管彈性差:老年人或長期患病者血管彈性降低,脆性增加,穿刺后易出現(xiàn)滲血鼓包。穿刺前要仔細評估血管,選擇相對彈性好的血管,穿刺成功后適當延長按壓時間,可在穿刺部位上方適當加壓,若鼓包,24 小時后熱敷,促進吸收。
3. 固定不牢:穿刺后肢體活動,針頭移位刺破血管壁引起鼓包。穿刺成功后要用膠布妥善固定針頭,告知患者保持穿刺肢體相對固定,避免劇烈活動。若鼓包,先拔出針頭,重新選擇血管穿刺,對鼓包處用土豆片外敷。
4. 拔針方法不正確:拔針時按壓部位不準確或力度不當,血液從穿刺點滲出形成鼓包。拔針時應(yīng)先將膠布輕輕揭下,用干棉球在穿刺點上方 0.5 - 1cm 處垂直按壓,按壓時間 3 - 5 分鐘,力度適中。若鼓包,可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、云南白藥膏、扶他林軟膏均需遵醫(yī)囑用藥,促進淤血吸收。
5. 藥物刺激:某些藥物刺激性強,如甘露醇、化療藥等,易損傷血管導致鼓包。輸注此類藥物時要選擇較粗、彈性好的血管,減慢輸液速度。若發(fā)生鼓包,立即停止輸液,更換血管重新穿刺,對鼓包處用 50%硫酸鎂溶液濕敷。
穿刺后要保持穿刺部位清潔干燥,避免沾水,防止感染。穿刺肢體避免過度用力和長時間下垂,以免影響血液回流。若鼓包長時間不消退或出現(xiàn)疼痛、紅腫加劇等異常情況,及時就醫(y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