缺鐵性貧血常見的生化檢查有血常規(guī)、血清鐵測定、總鐵結合力測定、血清鐵蛋白測定、轉鐵蛋白飽和度測定等。
1. 血常規(guī):主要觀察紅細胞計數、血紅蛋白含量等指標。缺鐵性貧血時,紅細胞計數可減少,血紅蛋白降低,且紅細胞形態(tài)常表現(xiàn)為小細胞低色素性,即紅細胞體積變小,中央淡染區(qū)擴大。通過血常規(guī)檢查能初步判斷是否存在貧血及貧血的類型。
2. 血清鐵測定:血清鐵是指與轉鐵蛋白結合的鐵。在缺鐵性貧血患者中,血清鐵水平通常降低。因為體內鐵儲備不足,可用于結合轉鐵蛋白的鐵減少,從而導致血清鐵濃度下降。
3. 總鐵結合力測定:總鐵結合力反映了血漿中轉鐵蛋白能夠結合鐵的最大能力。缺鐵性貧血時,總鐵結合力會升高。由于體內缺鐵,轉鐵蛋白會代償性增加,以試圖結合更多的鐵,因此總鐵結合力升高。
4. 血清鐵蛋白測定:血清鐵蛋白是體內儲存鐵的一種形式,其含量能準確反映體內鐵儲備情況。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血清鐵蛋白水平降低,是診斷缺鐵性貧血最敏感、最可靠的指標之一。
5. 轉鐵蛋白飽和度測定:轉鐵蛋白飽和度是指血清鐵與總鐵結合力的百分比。缺鐵性貧血時,由于血清鐵降低,總鐵結合力升高,所以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。
對于缺鐵性貧血的生化檢查,應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(xiàn)、病史等綜合判斷。檢查結果可能受到多種因素影響,如飲食、藥物等。若檢查發(fā)現(xiàn)異常,應進一步明確病因,在專業(yè)醫(yī)生指導下進行相應的治療和干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