顫證是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,不能自制為主要臨床表現(xiàn)的一種病證。其病因較為復雜,主要包括以下
風陽內(nèi)動、痰熱風動、氣血虧虛、髓海不足、陽氣虛衰等。
1. 風陽內(nèi)動:
多因情志過極,肝郁化火,耗傷陰津,水不涵木,肝陽上亢,陽亢化風而致顫證。
患者常表現(xiàn)為肢體顫動粗大,程度較重,不能自制,伴有頭暈耳鳴,面赤煩躁,心情激動時顫動加重等癥狀。
2. 痰熱風動:
多因飲食不節(jié),過食肥甘厚味,脾失健運,聚濕生痰,痰郁化熱,引動肝風,導致顫證。
此類患者肢體顫動,或見頭部搖動,伴有胸脘痞悶,口苦口黏,咯痰色黃,舌紅苔黃膩,脈弦滑數(shù)等。
3. 氣血虧虛:
多因勞倦過度,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或久病失養(yǎng),氣血虛衰,不能濡養(yǎng)筋脈,而發(fā)為顫證。
其癥狀為肢體震顫,幅度較小,面色無華,神疲乏力,動作遲緩,自汗頭暈,舌淡,脈細弱。
4. 髓海不足:
多因年老腎虧,或久病及腎,腎精虧耗,髓??仗摚蠲}失養(yǎng),而致顫證。
患者常表現(xiàn)為頭搖肢顫,持物不穩(wěn),腰膝酸軟,失眠心煩,耳鳴,舌紅,脈細數(shù)。
5. 陽氣虛衰:
多因久病陽氣虛衰,或脾腎陽虛,不能溫煦筋脈,而致肢體顫動。
此類患者顫抖無力,纏綿難愈,伴有畏寒肢冷,四肢麻木,心悸懶言,動則氣短,自汗,小便清長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脈沉遲無力。
對于顫證患者,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過激;飲食宜清淡,忌食辛辣、油膩、生冷食物;注意休息,避免勞累;適當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(zhì)。同時,應積極配合醫(yī)生的治療,按時服藥,定期復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