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可能是感染性疾病、惡性腫瘤、病理產科情況等。
1. 感染性疾病:
細菌、病毒、立克次體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可引發(fā)彌散性血管內凝血。其中革蘭陰性菌感染最為常見,如大腸桿菌、腦膜炎雙球菌等,釋放的內毒素可激活凝血系統(tǒng),促使血管內凝血發(fā)生。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熱、重癥肝炎等,也可通過損傷血管內皮細胞等機制誘發(fā)該病。
2. 惡性腫瘤:
各類惡性腫瘤,如白血病、淋巴瘤、前列腺癌、胰腺癌等,腫瘤細胞可釋放促凝物質,激活凝血途徑。腫瘤組織的壞死、化療或放療后腫瘤細胞的大量破壞,也會促使凝血因子釋放,增加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(fā)生風險。
3. 病理產科情況:
如羊水栓塞、胎盤早剝、死胎滯留等。羊水進入母體血液循環(huán)后,其中的有形成分可作為促凝物質,啟動凝血過程;胎盤早剝時,胎盤后的血腫會釋放大量組織凝血活酶,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(tǒng)。
在面對可能引發(fā)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基礎疾病時,應積極治療原發(fā)病,密切觀察病情變化。一旦出現出血、微循環(huán)障礙等相關癥狀,需及時就醫(yī),配合醫(yī)生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,以改善預后,避免病情惡化。